小世界理论是什么不得提出的 生活世界理论
小世界理论是一个有趣的知识,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小世界理论
关于小世界理论的历史,有以下三个阶段。
1929年,匈牙利作家F·Karinthy最早提出了“小世界现象”的论断,他认为,地球上的任何两个人都可以平均通过一条由六位联系人组成的链条而联系起来。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米尔格兰姆把信随机发送给住在美国各城市的一部分居民,信中写有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并要求每名收信人把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这位朋友收到信后,再把信寄给他认为更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最终,大部分信件都寄到了这名股票经纪人手中,每封信平均经手6.2次到达。于是,米尔格兰姆提出六度分割理论,认为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联系,最多只需要6个人。
第三个阶段,Steven H. Strogatz等的文章,把网络分成规则网络和复杂网络两种,而复杂网络分为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自相似网络。小世界网络和自相似网络都介于规则和随机网络之间。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学中,小世界网络是一种数学之图的类型,在这种图中大部分的结点不与彼此邻接,但大部分结点可以从任一其他点经少数几步就可到达。若将一个小世界网络中的点代表一个人,而连接线代表人与人认识,则这小世界网络可以反映陌生人由彼此共同认识的人而连结的小世界现象。
实际的社会、生态、等网络都是小世界网络,在这样的系统里,信息传递速度快,并且少量改变几个连接,就可以剧烈地改变网络的性能。
以上三个阶段,分别从感性、心理学和数学的角度,一步步深入,奠定了小世界理论的坚实基础。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小世界之中,我们的亲情关系属于一个小世界,通过亲戚关系搭建我们的社会关系网,指引我们的生活;我们处于同事间形成的小世界之中,在其中进行职场中的交互;我们处于虚拟的网络的小世界中,进行交流和沟通。
当然,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亲戚关系,和同事关系,建立和扩展我们最重要的两个世界网络,生活和工作。很少有人使用虚拟网络并把它扩展到现实世界里,这个趋势在改变。
人际间的小世界网络和数学的小世界网络,有相似的属性,如强度关系、目的性、传递成本等。联接关系可以被打破、被中断,不同的联接有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联接,使用或者说,传递信息的成本也不一样。这些不仅跟现实生活相符,在数学模型中也有相应的属性参照。
小世界网络如何指导我们的生活呢?
首先,不要小瞧了自己的关系网。每个人的关系网都是有潜力的,生活和职场中,需要发掘并利用这些关系。
其次,关系网是需要维护的,关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持续到永远的。
再次,关系网是有成本的,不是所有的关系网都能够使用。
最后,我们需要经常性的维护并拓展我们的小世界。世界很大,我们无法掌握所有;一句小世界理论,我们可以探索这个世界网络,在需要时,快速达到需要的地方。